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 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报告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 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17-03-04 来源:经开区 访问次数: 字号:[ ]


一、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全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据统计,区本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72亿元,工业总产值650.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82.9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亿元,限上固定资产投资134.91亿元,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70.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1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55元,分别增长8.7%、7.7%。

(一)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始终把招大引强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捕捉商机,锲而不舍跟踪落实。利用外资总量、增速均居全市前列。成功引进上市企业总部仁智股份项目,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个。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提速提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城、百威英博、奔腾激光二期等外资项目落地建设,省411项目、省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省市集中开工项目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1%、118.7%、120%、129%。

(二)产业升级态势良好。出台“40条”政策举措。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4%、12.9%、35%、21.3%。市级“两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利税增速均居全市前列。家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2家企业分别与上市公司重组。“小升规”达标企业35家。新增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及1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市级技术中心。新增省名牌产品2个、省着名商标4枚、市名牌产品3个、市知名商标2枚、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1家。深化两化融合发展,金帝集团等3家企业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家企业认定为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三)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加强与浙大技术转移中心、哈工大成果转化中心战略合作,与吉林大学共建温州汽车研究院,与重庆大学共建标准件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市科技(创新)型企业6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与引进,新增国千人才1名、省千人才1名。

(四)滨海新城初具规模。全面聚焦核心区发展,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及全省产城融合十大示范新城。金海园区功能配套日趋完善,金海总部大厦、交通枢纽中心、人才公寓、东方学院、职教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污泥热电联产项目正式发电并集中供热。沈海高速复线、环山东路、市域铁路S2线、滨海大道提升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持续深化“五水共治”,中横河星海段获评省级示范河道。数字城管考核排名保持全市前列。

(五)体制机制激发活力。积极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综合审批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批复,成立全市首个行政审批局,新审批中心正式对外服务。深化“五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大综合执法模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行财政封闭运行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出台两大国有集团改革意见,切实增强国有集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入开展改革满意度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改革知晓率和获得感。

(六)围垦工程创下瓯飞速度。高速度、高质量推进瓯飞起步区、瓯飞一期北片两大围垦建设。瓯飞起步区主体工程完工验收,3号围区纳入城市总规,并完成6000亩吹填造地。瓯飞一期(北片)海堤全线达6米高程,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龙口合龙。瓯飞一期北片围垦工程获“全国水利文明标化工地”称号;瓯飞起步区围涂工程获省、市“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殊荣;霓屿料场获评全市首批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三级达标企业。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办理落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创成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籀园小学、绣山中学滨海分校顺利落户并正式办学。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6.35万平方米。优化计生服务,性别比逐步改善。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新增3家定向救助基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家。新建绿地68.5公顷、绿道7.4公里。推进交通治堵,建成专用停车位3892个、公共停车位420个,打通2条断头路,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3公里。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完成农贸市场改造4家、关闭4家、新建1家。

二、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为主线,打好“拆、治、归”三场硬仗,推动发展大提速、质量大提升、城市大变化、环境大改善,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温州城市东部现代滨海产业新城、全省一流产业发展平台。

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7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力争增长8%,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0%,R&D占比力争达2.8%,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主攻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创新论英雄、亩产论英雄、节能论英雄、减排论英雄”的发展理念,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核心区重点培育先进装备、汽车、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现代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推进汽车时尚小镇、电子信息小镇两大特色小镇建设,着力以特色小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业态。

主攻招大引强。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优化整合招商力量,构建招商体系,努力引进一批创新驱动能力强、规模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税源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确保全年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提高引进项目的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确保完成温商回归到位资金46亿元。

加大开放合作。优化完善外商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精准定位对韩、对意、对台招商,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100万美元。着眼长远,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走出去”并购重组、设立分厂、创办园区。深化山海协作、对口援建等工作。

加快创新驱动。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园创新主平台、主阵地作用,加快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研究院、北斗卫星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辐射浙南闽北高端众创中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增加创新投入。培育打造创新龙头企业。

强化人才支撑。深化拓展与大院名校合作,精准化实施“龙头企业引人”“产业链引人”“平台引人”,引进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主导产业紧缺人才,着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推进提质增效。持续深化“四换三名”“三转一市”。深入实施“三品”战略,推动“一街一业”提升发展。深入开展“四无”生产经营单位集中整治,确保完成“大拆大整”目标任务,启动与主导产业配套的创业创新园建设,探索村二产留地通过“退二进三”开展有机更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在推进产城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高起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按照开发区总体规划,协调推进核心区建设,加快核心区新增5.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设计和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做好核心区生态廊道及金海湖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形成完善统一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统筹协调功能,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严肃性。

高标准推进核心区建设。加强核心区整体城市设计,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景观节点建设提升,切实增强核心区整体城市形象。启动全区三大进城口改造提升和主干道路整治提升工程。加快功能配套项目投用。加大商住地块出让和开发建设力度,强化商业、金融等便民服务,完善金海园区的社区管理,切实增强对优质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快节奏抓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深化区域统筹发展,加快打造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重点抓好环山东路、市域铁路S2线、沈海高速复线等“五横三纵”交通网建设,全面铺开天成市政基础设施,启动和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突出抓好重点道路工程涉及14个村、1个工业区的旧房拆除。

精细化提升城市管理。充分发挥数字城管优势,严格落实“环境卫生作业标准化、绿地建设标准化、绿化养护标准化、市政监管标准化、人行道停车标准化”,推动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谋划布局一批工业主题和街道特色的雕塑小品、园艺小品,打造“一路一品”道路绿化彩化景观,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以“无违建”创建为抓手,坚决杜绝现行违法建设,完成“无违建”街道创建。注重拆后利用,切实以“大拆大整”实现“大建大美”。

(三)围绕做美环境,在改善城乡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以铁军精神全面剿灭劣V类水。持续深化“水岸同治”,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河长制为抓手,全力打好“拆、截、清、封、防、调”组合拳,深入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污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态配水和生态修复等工程,着力构建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治理体系。特别是加快完善排污、治污基础设施,抓好最后一米纳管工作。

全力推动合成革行业转型。以汽车时尚小镇建设为倒逼手段,全面推进小镇区域合成革企业整治提升及滨海六路周边废气综合整治,加强合成革、涂装、制鞋等行业VOC整治和生产线油烟治理,探索治理新工艺、新技术。实施最严的环保监管措施,严格实行“违法必查、超标必罚”,基本消除大气环境恶臭污染现象。

巩固提升生态园区创建成果。切实巩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成效,持续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和省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创建。加快推动工业节能技术进步,建设能源管理体系、计量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继续推广实施分布式光伏项目,在企业、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引导家庭住宅开展屋顶光伏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高耗能落后电动机、锅炉等设备淘汰改造,通过提高热电联产项目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充分利用与浙报传媒集团开展文化建设战略合作的契机,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努力打造具有山海产城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丰富生态文化载体,积极打造大金海湖湿地公园,以及滨海塘河、环城河和纬十浦“工字形”精品河岸,力求呈现“智慧水乡”特色。开展生态文化进企业、进村居、进社区活动。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标本兼治的机制,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四)围绕做大空间,在加快瓯飞围垦和开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速推进工程建设。以创优夺杯为抓手,按照“高标准、大投入、快速度”的总体要求,科学安排工程节点目标,重点加速推进瓯飞一期(北片)围垦、两条副隔堤和生产配套区涂面整理工程,加快瓯飞起步区2号围区农业造地项目、3号围区涂面整理二阶段和4号围区涂面整理工程的建设。加强洞头霓屿料场风险防范,充分对接属地政府的政策处理,全面做好石料保障工作。

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加强瓯飞起步区3号围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启动3号围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瓯飞区域滚动开发,启动2号围区农业造地,推进4号围区农业造地项目报批和实施,为全区乃至全市建设发展增加耕地占补平衡空间。启动瓯飞起步区大堤提升改造工程。充分谋划瓯飞区域水产品养殖和现代农业区等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开发项目。

全力攻坚海域审批。以温州列入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瓯飞区域用海报批工作。重点跟进瓯飞起步区2号围区农业用海和3号围区建设用海的海域审批工作;全力做好瓯飞起步区3号围区建设用海和瓯飞一期(北片)养殖用海海域确权工作,确保瓯飞区域工程建设合法有序推进。

全面提升围区管理。坚持多部门联动,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非法捕捞、非法养殖作业联合执法行动,有效遏制围区非法行为的滋生蔓延,为工程建设和围区开发保驾护航。不断探索围区安保管理模式,尽快组建瓯飞警务室,努力形成围区科学化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围绕做实民生,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优化教育结构与布局,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力抓好教育基建项目,全面开展校园危旧楼整治。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力打造“精致教育”品牌,实现公办学校优质资源覆盖面达100%。着力培育特色文化,传承沙城孔子、海城姜立纲书法等传统文化,修缮沙城八甲古民居,丰富企业、村居文化载体,积极创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强化卫生计生服务,进一步完善疾控体系,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改善性别比失衡问题。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加强民政管理,切实做好减灾、老龄、慈善、残疾人等工作。积极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区”,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抓好基层司法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推进法律驿站等平台建设。加强基层治理体系综治工作、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深入开展“三权到人,权跟人走”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加快实施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二是推进办学规模36个班级的籀园小学滨海分校竣工并投入使用,办学规模24个班级的绣山中学滨海分校力争主体结顶,北师大附属学校开工建设,着力打造“家门口的优质教育”。三是推进滨城医院、天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级三甲医院合作办医,加快滨海医院迁建工程建设,打造“20分钟医疗服务圈”。四是新增金海至市区快速公交,开通金海至滨海社区巴士6号线,优化143路公交线路;新增10个自行车站点;新增公共停车位300个、专用停车位2000个。五是丰富辖区居民业余文体生活,推进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程。六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改造提升9家农贸市场,推进“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努力打造老百姓信得过的“放心市场”。七是帮助企业招引高技能人才,组织举办各类型品牌特色人力资源招聘活动30场次以上,赴外招聘人才活动10次以上。八是加快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推进城市东片排涝工程,完成三甲河、纬十浦、新川浦二期、腰带河等河道建设。九是实施绿化提升工程,新建绿地70公顷。十是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开展“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覆盖率达70%。

(六)围绕做优服务,在优化政务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项目化改革。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推行“联合审批”“并联审批”“网络审批”,着力放大行政审批“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改革效应,努力把审批改革建设成为深化改革的“亮点工程”,政务服务的“样板工程”,力争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深化区街财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税源培育和高效理财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区街财权事权相匹配的运作机制。

加强全过程服务。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对入园项目实行“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达产”一条龙服务。加强企业精准帮扶,持续实施实体经济政策“40条”,健全领导联系“两型”企业制度,深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减负降成本提效益,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提升法治水平,建立健全法律顾问体系,组建“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库”,拓展“组团式法律服务”,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水平。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及时掌握决策执行情况、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提高质量和成效,自觉接受监督。

深化政务公开。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公开”,确保政务阳光透明,扩大政务开放参与。推进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理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统一高效、弹性扩展、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推动政府业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构建一体化集约建设和运维模式。建成区级限额以下小型工程招投标平台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