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打算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增长9.4%;工业总产值531.55亿元,其中在地工业总产值400.48亿元,增长3.3%;工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7.7%;财政总收入23.48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7亿元,增长5.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2亿元,增长6.1%;外贸出口总额8.7亿美元,下降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99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850元,增长9.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1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5.3%、8.2%、15.9%、15.9%。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深入开展体制调研,认真做好机构“三定”工作,加强了组织宣传、社会事业、农林水、海洋渔业等职能建设,增强了政府服务能力。积极做好与龙湾区(高新区)托管对接,管理体制调整平稳过渡。争取市政府23项行政管理职权打包授权,管理职能逐步完善。坚持把开发区的发展置于全市“1650”大都市格局中来审视,紧扣建设大都市新城区的目标,及时高起点调整城区发展规划,开发区新一轮整合提升方案上报省政府,明确了瓯飞工程拓展区和跨区域合作模式,规划面积扩大至133.66平方公里。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全国排名、东部排名和全省排名分别升至第42位、第28位和第5位,全区上下正朝着建设新城区目标迈进。
(二)狠抓有效投入,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集中精力抓项目、扩投资,推进了4批次、共64个、总投资228.6亿元项目的集体投产开工奠基,全面完成列入市本级34个项目年度投资任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64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02.9%,增长30.6%,投资率达71.2%。投资结构逐步趋优,完成工业性投资47.4亿元,增长41.5%,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51.1%,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8.8亿元,增长25.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41.8%,体现了产业新区、工业龙头带动的区域特色。大罗山隧道开工建设,金海园区市政基础设施、飞云江三桥接线工程等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天成4900亩吹填造地3500亩,完成年度目标116.7%。金海园区27.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从进场到建成仅历时1年时间,创下“开发区速度”。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企业债10亿元,为全面兴起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三)狠抓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势头良好。以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为抓手,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全力振兴实体经济。强化招商引资,引进项目45个,推出工业用地挂牌2006亩,完成年度任务133.7%,占全市工业供地49%。其中温商回归到位资金15.6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522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806万美元,分别完成111.7%、100.5%、100.2%,三项指标走在全市前列。特别是引进了中国汽车金融发展永久性论坛平台、激光行业领头企业武汉楚天激光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落实“扶工兴贸”十项举措,及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1.13亿元,创历史新高。帮扶亩均税费最低企业50家,完成市下达任务的500%。新增厂房面积106.6万平方米。新增市场主体3238户,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29%,其中新增企业448户。强化用地保障,1999-2009转而未供土地清理4174亩,完成率95.1%;2010转而未供土地清理482亩,完成率93.4%;供而未用土地清理4828亩,完成率100%;用而未尽土地清理1005.21亩,完成率100%。加强土地收储管理,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消化闲置厂房40万平方米,入租项目51个。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3亿元。深化银企对接,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建设质量强区,深化名牌战略,人本超市等3家企业申报浙江名牌产品,10家企业申报温州名牌产品。推进海城、沙城、天河“一街一业”发展,加强星海二产返回用地管理。推进海城农业“两区”建设,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哈工大、浙大等大院名校产学研合作,汇润机电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精基机电、立可达印业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浦大液压、龙泰轻工等7家企业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康而达、澳太机械等11家企业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伊利康等2家企业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组织申报“国千”、“省千”和“市580”人才计划”共7人,完成5000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任务。
(四)狠抓城乡统筹,区街融合迈出步伐。编制完成城乡发展规划体系,重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农房集聚建设,天河天津高轩、海城东溪、沙城大郎桥3个项目开工建设,海城梅岗、天河新河2个项目进展顺利,沙城永丰家园二期等项目顺利结顶,天河庄泉三产等安置项目陆续搬迁,全区新增集聚率5.05%,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力推进“三分三改”,全区42个行政村8月底前全面完成股改地改工作,完成率100%。加快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全区15个新社区9月底前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完成率100%。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有所遏制,计划生育率为83.3%,性别比为124.02,低于考核指标2.98个比值。加强就业服务,开展“非转农”工作,通过劳务协作、村企对接、技能提升等途径,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新增复垦面积138.63亩,完成率138%。推进公交经营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全区公交线路收购,开通区间公交环线。划出300个公共停车泊位,完成率300%。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推进一批区街主次干道、防洪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狠抓环境建设,新区面貌日益改善。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深化“违必拆、六先拆”工作,拆除违章87万平方米,完成率145.9%;完成93条无违建道路创建,推进“河河通”畅通河道26条。创新绿化建设分级负责模式,去冬今春共完成42个城区绿地、6个绿道网、9个重点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42公顷,完成率107.4%,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7平方米,其中滨海园区达到29.43平方米。全面启动今冬明春绿化工作,滨水公园建设成效明显,7个项目进入全市前十。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污泥热电联产项目进展顺利,第三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顺利连通。推进合成革、电镀行业污染整治,海城电镀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开展黑臭河整治,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段长制”。“数字开发区”一期正式投用,提升了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全区综合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六)狠抓民生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项目倾斜,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类支出投入分别增长247.2%、541.3%、293.5%、100%。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市民办教育十大引资项目之一的滨海高级中学率先开工建设,新增建设滨海第一幼儿园、天河中心幼儿园,推进6所小学、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区人民医院一期和中心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实施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着力构建“20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强社会保障,率先推行社保五险合办“一条龙”服务,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23.9%、135%、100.6%、103.7%、142.8%,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项目20个、面积12.42万平方米,完成率380%,竣工项目8个、面积5.63万平方米,完成率177%。开展“文化下基层”工作,社区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举办全区第一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打造“无欠薪开发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位列全市第一。严厉打击青山白化回潮现象,开展生态型墓改造试点。集中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诚信机制建设,安全生产三项指标得到较好控制。实施基础防控“警灯工程”,社会治安呈现良好态势,刑事类警情、两抢案件发案数降幅全市第一,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深化平安开发区建设,企业创安工作得到肯定推广,平安考核实现“零失分”。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开发区特色“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推进档案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认真做好群众政策处理工作,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100%,十八大期间信访维稳“零进京”,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七)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党的建设富有成效。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统筹协调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抓好非公企业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社区化党建工作,建立“一人多企”党建指导员制度,完成11个后进党组织整改提高,转化率100%,完成15个社区化党建达标创建,创建率100%,天河天乐社区获市级党建特色品牌。加强党建带工团建设,新建非公企业党组织42家、工会组织40家、共青团组织15家,3家企业分别获省、市“工人先锋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不断拓展。民族、宗教、残联、侨务、人民武装、反走私等工作逐步加强,“三会”工作有序开展。坚持选优配强,选拔任用了一批正科级干部,启动全区副科级干部“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高度重视离退休老干部工作,专门成立了老干部党支部,设立了老干部活动室。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载体活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深化作风建设,落实“五个凡是”要求,下放街道事权287项,下放社区事权100项,做到应放尽放。结合“进村入企”活动,建立了“领导包片、干部挂点”联系机制,帮助企业、村居解决实际难题63个。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公务接待“三严四禁”和公务用车改革, 推进全员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全力打造“清廉开发区”。
二、201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开发区整合提升的关键之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整合提升,积极实践开发区带街道发展模式,积极实践“一区多园”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成为招才引智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成为产城一体化的城市新区。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工业总产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幅4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分别增长9%、10%;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开发区在全国、东部和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排名继续提升。
面对存在问题,今年着重破解以下六大难题:一是破解发展空间受限问题;二是破解资金不足问题;三是破解产出质量和效益不高问题;四是破解农房集聚规模不大问题;五是破解经济社会不协调、产城不融合问题;六是破解科技人才支撑不够问题。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切实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突出抓好金海市政及瓯飞拓展、综合交通等“双十工程”,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力争达到150亿元,增幅40%以上,投资率超60%。
一是拓展大空间。坚持边吹填造地、边招商开发,5月份前完成天成4900亩吹填造地,尽快构建“田”字型道路网骨架,同步跟进市政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加快向东拓展空间,抓紧排摸瓯飞工程开发建设的前置性障碍,深化围垦造地各项前期工作,全面启动瓯飞工程开发区延伸片约2万亩建设,谋划“碧海工程”建设和海洋综合开发。
二是主攻大项目。高度重视“一号工程”,继续抓好2012年省市招商会签约项目落实,更加注重招大引强,全年推出项目50个以上。以温商回归为主线,坚持外资民资国资齐上、一产二产三产并进,紧盯温商、央企和世界500强,营造亲商安商的环境,力争引进百亿元项目1个、世界500强项目1个、制造业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三是建设大交通。“十二五”期间,投入100亿元,2013年投入15亿元,突出抓好全区内外交通建设。在对内交通方面,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6月份全面铺开天成4900亩路网建设,8月份完成丁山11800亩路网建设。加快滨海三道、纬十一路等“两纵八横”区街道路连通工程建设。推进罗东南街、沙城中心街等整治。建设区内公交工程,尽快建成连接城乡、覆盖社区的交通网络。在对外交通方面,突出抓好大罗山隧道及接线工程、大罗山环线开发区段、金海交通客运中心工程等区际交通工程建设,确保5月底实现飞云江三桥开发区段全线通车,协助做好沈海高速(复线)开发区段建设,尽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四是强化大保障。在项目推进上,强化主体责任,狠抓过程管理,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和定期不定期督查制,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在土地保障上,继续深化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清理,积极做好天成5100亩荒滩土地开发利用工作。在资金上,进一步理顺投融资平台运行机制,用足用好开发区债券10亿元,进一步放大投资效应。进一步开放规划、开发、建设、投资市场,通过BT、一级土地共同开发模式融资、推进开发土地筹资,为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振兴实体经济
一是加快重点区域集聚。狠抓项目履约责任,突出抓好金海园区入园工业项目进场、竣工、投产和达产。2013年,53个在建项目基本结顶,大部分项目竣工投产,首批竣工项目达产,推动全区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60亿元,力争达到70亿元,增长35%以上。
二是做大新兴产业支撑。立足现有产业和在建项目,重点抓好新能源、光电通信、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突出大项目带动,推进正泰电器、华润雪花等大项目竣工投产,推进滨海一道19个工业项目投产达效。强化平台打造,建成金融设备检测中心,启动占地1300亩激光与光电产业园建设,大力支持高职教基地建设。加强技工队伍建设,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更加注重招才引智,力争在“国千”、“省千”等高端人才、创业创新团队的引进中实现新突破,推动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加强扶持力度,采取“一事一议”、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大产业链上游、下游产业的培育发展,尽快形成以龙头项目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安排财政资金5000万,对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器机械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重点支持10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10户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促进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特色上做文章,对海城水暖洁具、沙城食品药品机械、天河民用电器等特色产业,着力从空间、政策和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打造产学研销一体的总部经济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推进“三保”倒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四是扶持小微企业壮大。以扶持服务为重点,实行分类引导和分层推进,切实抓好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利用金海园区27.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制约。深入推进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完善帮扶措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全年实现“个转企”企业80家以上,“规下转规上”企业30家以上。
五是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优化提升一产,落实“四化同步”战略部署,围绕现代农业与海洋农业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海城2900亩粮食功能区、天河蔬菜基地二期、海城农业观光园等建设,推动农业向精深加工,向旅游服务等领域拓展延伸。做大做强二产,坚持增量投入与存量优化并举,强化亩产论英雄,加快腾笼换鸟,依法收储闲置土地,继续抓好滨海土地二次开发文章,迅速扩大总量。培育发展三产,推进中国汽车金融发展永久性论坛、汽车梦工场、金海总部经济园、物流园区、海城综合水暖市场、滨海欧尚综合体、浙江矿业大厦等项目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三)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规划引领优布局。认真对接瓯飞工程建设规划,继续与国内知名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深入开展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以温州“1650”大都市区总体框架为指导,以开发区新一轮整合提升为契机,向东拓展瓯飞工程,向南接轨瑞安,向西打通大罗山与瓯海相连,向北与空港对接,推进跨区域合作,加快构建城乡统筹、“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以完善功能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环金海湖约3.2平方公里核心区布局,加快建设步伐,逐步向瓯飞工程拓展空间;以区街融合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滨海园区与街道产业、设施、服务对接,促进城乡功能优势互补,要素交流整合;以农房集聚为突破,坚持以拆促建、拆建结合,努力将滨海大道以西建设成为开发区城市组团。
二是完善功能提品质。统筹区街功能配套项目建设,突出金海园区整体开发建设,围绕满足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需要,加快环金海湖核心区、近1000亩金海湖公园、金海景观大道建设,推进市民中心、金融中心、人才公寓、金海交通客运中心等功能配套项目,有序推进商住地块开发,全面提升新区的整体外观形象、居住生活环境和项目入驻承载能力。
三是统筹城乡破壁垒。深化“三分三改”,基本完成户改任务,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大罗山隧道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浙恰会签约项目“一事一议”,积极引进央企与国内知名房地产公司参与开发建设。按照3年基本完成要求,突出抓好新川路、天柱大道、环山东路和环山南路两边拆旧建新工作,完成拆建任务16万平方米以上,提升建设规模和档次。完成海城梅岗、天河新河农房改造建设,加快推进海城东溪、天河天津高轩、沙城大郎桥等农房改造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增集聚率超8%,力争达到10%。
四是建管并重优环境。深化“六城联创”活动,继续打好“违必拆、六先拆”等破难攻坚仗,基本完成“六先拆”任务。全力推进“四边三化”整治,全面完成今冬明春123.4公顷绿化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第三污水处理厂、污泥发电等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提升改造垃圾收集设施,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98%以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确保6月份通过省级评审,年内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深化六大污染行业整治和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确保海城电镀中心6月份通过省市验收,确保合成革产能淘汰30%以上,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强化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加快截污纳管,特别是加强黑臭河道整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全集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四)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办好十件民生实事。(1)完成滨海第一幼儿园、天河中心幼儿园和滨海高级中学一期工程建设,启动沙城中心幼儿园建设,推进海城一小、海城中心幼儿园等改扩建,推进沙城三小、天河二小等配套设施建设。(2)引进和建设全国一流三甲医院分院,推进开发区人民医院一期和中心医院二期建设,星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投入营运,加快金海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沙城街道社区卫生院住院大楼建设。(3)完成区域公交站点建设,继续优化区内环线线路,开通区外交通线路,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4)完成金海湖公园、金钟湾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海城中心公园绿化建设,完成23个街道小游园、22个滨水公园改扩建、10个新建滨水公园建设。(5)实施明珠路、滨海十三路街区化改造和滨海六路立面整改提升,提供便民利民服务。(6)推进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滨海公共图书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增设室外健身苑点10处。(7)建成开发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企业用人提供服务,促进城乡居民就业。(8)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推进金海园区33亩人才公寓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保障房建设。(9)加强防洪水利建设,推进重点河道疏浚治理、东片防洪一期工程,启动金海河道和东片防洪二期建设。(10)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民政问题,启动大罗山生态公墓修整及建设。
二是加快幸福社区建设。深化村级组织“转并联”,不断完善社区组织体系,整合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功能,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居民自治模式。加大社区建设力度,以温州民政综合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社区服务体系,通过机关下派、大学生村官招聘等形式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推行审批权限下放,推行“一站式”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引导广大群众深入开展幸福社区创建活动,力争15%以上社区达到五星级幸福社区标准、20%以上社区达到四星级幸福社区标准、30%以上社区达到三星级幸福社区标准。
三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大力推动综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开展系统平安创建工作。完善大信访工作机制,开展干部接访、下访、约访、领导包案活动。加强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切实做到矛盾纠纷不出区,及时有效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警灯工程、“三室合一”和视频监控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推广“流口居委会”等社会管理创新方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化“打非治违”行动,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大安全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开发模式,采取合作共建、整合托管等方式,构建“一区多园”新格局。积极探索开发区带街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部门、街道、国企之间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行政环境。坚持依法治区,向省里争取设立开发区综合执法局,推行大综合执法模式,形成规范有章、运行有序的执法体系。
二是创新金融支撑体系。以温州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为契机,积极争取建立开发区信托、证券、保险和票据服务中心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利权、股权、排污权等质押贷款和年审贷等金融创新产品,探索建立开发区中小企业统贷平台,逐步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和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帮助全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着力做好科技与产业结合文章,启动占地300亩海洋科技创新园建设,推进海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引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对外贸易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区保税仓储基地,积极申报更高级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努力打造全市开放创新的高地。
(六)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为我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为既有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模式所局限,准确把握开发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奋力去开拓,大胆去实践,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推进思想解放和实践创新。突出干事创业的价值导向,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坚持在攻坚克难中检验干部,以“抢节点、攻山头”的精神,开拓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重要岗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监管,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深入推进专项治理,从严查处“小鬼难缠”和“阎王懈怠”等各类阻碍发展的行为。继续落实“五个凡是”要求,打造开发区特色的三级审批服务平台,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健全和完善联合审批制度,延伸投资项目全程无偿代办服务,严格执行责任倒查机制,助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严格遵守《廉政准则》等各项纪律规定,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努力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突出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深化非公党建标准化建设,推进滨海园区非公党建“示范群”创建,推广产业链党建新模式,努力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以社区化党建为抓手,确保完成10%社区选举任务,健全教育、管理和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推动活跃基层、打牢基础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余热作用。
四是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变基层干部“走读”为“住读”,推行干部基层一线锻炼,下派新提任科级干部到社区进行挂钩代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难题。坚持人随事走,财随事转、权随事移,深化街区建设。推行“一线工作法”,对工程进度和重点难点问题要一抓到底,特别是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设,要明责任、抓到位、见效果,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