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背景
落实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需要新支撑。温州沿海区域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推进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建设,将有效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为深入落实国家战略发挥支撑作用。
推进全省四大都市区协调发展需要新空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四大都市区中,杭州和宁波都市区的综合实力明显强于温州都市区,并且发展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规划建设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温州都市区的集聚与辐射力,对推进全省都市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打造浙南地区发展高地需要新抓手。目前,相对浙北环杭州湾地区,浙南地区的发展较为滞后,赶超发展的要求非常迫切,亟需打造一个战略高地,为浙南地区发展发挥带动作用。温州沿海区域是我省对接海西经济区和台湾地区的桥头堡,加快这一区域发展,建好浙江"南大门",对于加强对台合作、促进浙南地区崛起具有战略意义。
再创温州实体经济发展优势需要新平台。近年来,温州实体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实体经济基础,是温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第一要务。规划建设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作为实体经济投资兴业的重大平台,吸引民资、外资、国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温州,对于激发温州民营经济新活力、再创实体经济新优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优化沿海开发布局
在温州沿海重点区块基础上统筹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布局。温州沿海重点区块布局分为南北两个组团。其中北部组团包括状元岙港区、大小门岛港区、乐清湾港区等温州港三大核心港区,还有乐清经济开发区、乐清柳白新城、温州市瓯江口新区、洞头本岛、洞头大门海洋经济示范区;南部组团包括温州空港新区、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瑞安滨海新区、瑞安江南新区、平阳鳌江新区、苍南龙港新区,具备分设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的基础条件。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范围选划应结合温州沿海重点区块布局,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范围的调整优化进行统筹考虑。总体上,两个产业集聚区以瓯江南口为界,瓯江以南区块纳入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瓯江以北区块纳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
优化调整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范围。在原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调出洞头本岛、龙湾中心区、温州空港新区及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调入乐清经济开发区拓展区、乐清柳白新城。调整后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范围包括瓯江口新区和乐清市、洞头县的部分区域,总面积340平方公里。调整后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包括发展潜力大的瓯江口和综合实力强的乐清市,有利于后备资源优势和电工电气、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优势紧密结合,推进产业集聚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明确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范围。包括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龙湾区(空港新区)、瑞安市、平阳县的部分沿海区域,并加强与苍南沿海区块的联动,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将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这个市本级区块纳入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提高市区竞争力和统筹力,推进温州大都市区建设;将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纳入,有利于发挥其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成为辐射带动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的核心区块;同时新纳入区块的现状开发水平总体较高,有利于依托现有发展基础,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加快建设。
(三)基础条件
发展空间十分充裕。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拥有大量可开发建设的滩涂资源,后备土地非常丰富。集聚区内及周边已规划建设丁山、宋埠—西湾、飞鳌、西湾南片和北片、江南海涂等围填海工程,围填海面积百余平方公里,适宜大规模集中连片的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内多式联运的基础设施框架已初步形成,拥有规划建设中的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新104国道、G228国道等沿海道路交通大通道,以及上望码头作业区、南岸码头作业区、鳌江作业区、巴曹作业区、西湾码头作业区等港口。电力、供气、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产业基础较为扎实。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内拥有多个产业平台,汽摩配、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13年重点规划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2.8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21.3%。同时,在温州多个省级开发区均已基本开发完毕的情况下,企业落户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的需求将更加强劲。
产城融合条件较好。一方面,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空间上紧邻现有的城市(镇)中心区,能够充分共享老城(镇)区的供电、供水、排水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本身也是按照沿海产业新城的理念在规划建设,城市用地和产业用地联动布局,具备良好的产城融合条件。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最新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立足温州特色产业基础和沿海区域资源条件,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方向,突出"浙商回归"、"省际边界"、"对台合作"三大发展主题,坚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先行,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吸引一批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加强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错位与互补发展,成为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和大都市区建设的核心平台,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战略定位
力争通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将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建成: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把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振兴温州乃至浙江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的重大平台,坚持民资、外资、国资齐头并举,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好、高、新"型产业项目。同时,鼓励和引导具有转型升级意愿的温州现有企业向浙南沿海集聚区集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为温州乃至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实体经济复苏发挥示范作用。
浙南地区海洋经济崛起的引领区。依托温州南部沿海地区丰富的空间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以打造浙江"南大门"为战略重点,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打造浙南沿海区域发展新高地,为促进浙南地区经济崛起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浙江对台合作交流的先行区。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发挥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的"桥头堡"作用,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航运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积极开展"先行试点",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对接与合作,成为我省推进对台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三)基本原则
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突出核心,聚力发展。选择区位条件优、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和配套功能完善的区块作为核心区块,加快推进重点开发和优先开发,集中力量,在要素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重点支持核心区块,将其打造成为辐射带动整个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龙头。
突出特色,集群发展。综合考虑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以及整个温州地区的产业基础、市场潜力、政策导向等因素,优选综合条件最佳的特色产业作为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发展。以吸引大项目落地为先导,集聚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构建特色主导产业集群。
突出创新,高效发展。将创新作为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要强化体制创新,以建立完善顺畅、高效的管理体制为重点,推进核心区块一个主体的实体化运作,加快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创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突出生态,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根据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以及温州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科学有序推进产业布局和城镇建设。加快现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强沿海区域及近岸海域生态建设和整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实现集聚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四)主要目标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发展目标可分为两大阶段。
1.近期目标(至2020年)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到2020年,重点规划区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3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速约15.0%,占温州全市比重达8%左右,为区域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要作用;重点规划区实现生产总值2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13—2020年年均增速约10%,占温州全市比重达5%左右,集聚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日益提升。
核心区块建设加快。到2020年,核心区块新增开发建设面积达7平方公里,内外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开发建设框架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企业不断集聚,高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实现空间联动与功能互补,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主导产业日益壮大。重点规划区累计引进50亿元以上产业大项目5—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20个,集聚一大批市场竞争力强、且对集聚区主导产业链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到2020年,重点规划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50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速约1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6.8%以上,前三位主导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85%以上,主导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此外,现代服务业也取得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3.4%。
发展效益明显提高。集聚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点规划区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2%,新产品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9.6%;土地、人才等要素的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规划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达280万元/亩,全员劳动生产率13.6万元/人;节能减排取得实效,重点规划区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达到0.43吨准煤/万元、13.0吨/万元,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
管理体制基本完善。温州市级层面成立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负责对整个集聚区的统筹管理和核心区块的直接开发建设,实现一个主体的实体化运作。产业集聚区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县两级向集聚区下放或授权基本到位,在集聚区核心区块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率先实现负面清单外的"零审批"。
2.远期目标(至2025年)
力争至2025年,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重点规划区工业总产值接近1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接近50%,前三位主导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接近90%,主导产业集群优势显着;核心区块基本建成,实现生产总值280亿元,占整个重点规划区的70%,产城实现高度融合,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在集聚区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集聚区要素利用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区域特色更加鲜明,基本建成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和大都市区的核心平台。
(一)布局原则
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区域统筹,设施共享。按照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强化空间功能布局的统筹协调,在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内部形成合理分工。以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整体最优为出发点,打破行政区域分割,突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引导要素自由流动。
产业集聚,紧凑布局。适应产业集群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对产业内上、下游关联度较高的企业,或产业间互动性强的企业,应尽量安排集中、紧凑布局,促进同类企业、同类产业集聚,加快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功能引导,产城融合。按照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要求,处理好各类功能之间关系,强化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支撑,加强集聚区与温州市区、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的联动发展,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生态为本,适度开发。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科学构建集聚区生态安全格局,合理设置产业准入门槛,加快外迁高污染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持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设互促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架构
根据总体发展要求与原则,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心、两带、四区"的总体布局框架,同时加强鳌江口及以南沿海的南部拓展区块联动与互补发展。
1."一心":即核心区块
范围面积。包括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的滨海园区和金海园区部分区块,具体四至范围为:东至金海园区东堤,西至G228国道(滨海大道),南至滨海二十五路,北至通海大道。面积29.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浙南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与销售基地,激光与光电高端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温州大都市区的滨海特色组团。
产业布局。重点引导两大产业集聚,一是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汽车传动、控制系统集成、发动机等关键部件以及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完善研发、物流、孵化器等功能,打造省内一流的汽车产业集群。二是做大做强激光与光电产业,积极培育数控机床、现代仪器仪表企业,加快电气机械、食药机械、石化机械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两带":即沿海产业发展带和河海生态保护带
沿海产业发展带。以沈海高速复线为主轴线,依托温州浙南沿海地区充裕的滩涂围垦资源,加快特色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城市现代服务业布局,推进空间功能有机整合,形成由重点产业区块、沿海城镇新区组成的沿海产业发展带。
河海生态保护带。由集聚区东部海岸线及近岸海域和瓯江、飞云江及部分河流水系共同构成的生态带,以水域生态涵养和自然景观保护为重点,加强陆海污染同步治理,推进河流和海洋生态防护系统联建设,打造集聚区生态屏障。
3."四区":即四大重点区块
(1)空港新区产业区块
范围面积。北至通用大道,南至通海大道,西邻沈海高速复线,东接龙湾围垦二期。面积6平方公里。
产业布局。加强与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产业联动与一体化布局,引导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瑞安塘下产业区块
范围面积。北以龙湾海城为界,南至汀田街道(清泉路),西至凤锦路—塘梅路,东至中塘河—G228国道(滨海大道)。面积9.32平方公里。
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动力、传动、承载、转向、电子等汽车系统产品;结合温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建设,积极培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同时加强与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整体谋划和推进汽摩配产业布局。
(3)瑞安阁巷产业区块
范围面积。西至阁巷标准堤,南至平阳界,东、北至新建堤塘。面积3.92平方公里。
产业布局。以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已入区企业开工建设,争取尽快建成投产。
(4)平阳宋埠产业区块
范围面积。北依瑞安阁巷产业区块,东至新建堤塘,南靠西湾风景区至古盘山脚下,西以沈海高速公路复线为界。面积8.7平方公里。
产业布局。一是依托现有基础,引导印刷包装、金融机具等特色机械制造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同时积极承接数控机床、现代仪器仪表、高性能轻工机械、机械基础件等大型制造企业;二是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塑料、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高分子新材料产业,支持为汽车和高端机械装备配套的企业发展。
4.南部拓展区块
位于鳌江口及以南沿海区域,包括平阳临港新城区块、苍南临港新城区块、苍南临港产业区块,加强与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各重点区块发展联动,积极发展以高端塑料制品为重点的高分子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专用装备、现代仪器仪表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发展居住、休闲、娱乐等城市服务功能为主导,积极发展特色商贸街区、商贸市场,引入国际化金融中心、高端教育资源、文体设施等服务项目,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区。融合条件。
(一)产业选择思路
1.上位规划要求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温州处于沿海发展带,重点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温州处于温州—丽水—衢州—上饶发展轴,重点建设成为连接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区域和出海口、两岸产业对接基地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做大做强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圈,其中,温州都市圈重点加强民营经济先行创新,推进温州枢纽港、滨海重点开发区块建设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省级产业集聚区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汽摩配、泵阀等特色优势产业。
《温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2.产业政策导向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鼓励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鼓励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用分散型控制系统、工业自动检测仪表与传感器等机械设备,鼓励开发新型塑料建材、新型包装材料等轻工产业。
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下设24个重点发展方向和125个子方向。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1年本)》。分类推进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产业集聚区产业引导和项目准入的实施意见》。确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领域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3.产业选择原则
符合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相关规划对区域发展定位的要求,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的发展导向,充分体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着力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打造承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平台。
符合高成长强带动要求。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要素条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发展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带动效应强且有利于产业链构建的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地。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尽可能选择符合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同时,着力集聚创新要素,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重点产业领域的选择原则,综合考虑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周边竞争等因素,确定"1+2+X"的重点产业领域,即以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机械装备制造、高分子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配套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1.强力发展主导产业
发展重点。确立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在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地位,并明确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作为集聚区核心区块的主导产业,巩固提升零部件产业的竞争优势,扶持壮大整车产业,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动力、传动、承载、转向、电子等汽车系统产品以及动力摩托车零部件,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争取进入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配套体系;整车产业重点发展中重型卡车、轿车、商务车等系列整车产品以及摩托车整车产品,积极开发专用特色车产品;努力开拓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力争为轨道车辆配套开发、生产交流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核心元器件等零部件。
发展目标。到2020年,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交通运输装备产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成为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系统开发和模块供货能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培育1~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主要产品技术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零部件普遍推行国际标准认证,为整车配套能力显着增强。
发展路径。一是延长产业链,以整车企业的引进、培育为核心,引导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集聚,着力构建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服务贸易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链;二是提升价值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产业链前端的科技投入、产品研发、自主品牌培育以及产业链后端的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同时加强产业链中间制造环节的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三是参与资本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促进行业内部整合,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营销网络等为基础建立战略联盟,引导企业通过上市等多种形式借力发展;四是增强供应链,引导和鼓励零部件制造企业将产品予以集成或与整车企业形成配套,实现从零件制造供应向总成或终端产品系统制造的模块化供货转变。
2.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1)机械装备制造业
发展重点。围绕国家和浙江省确定的关键领域,立足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提高产品的设计、制造及集成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力争在激光与光电、食品制药机械、电气机械、石化机械等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激光与光电产业以激光器研发制造及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环境监测等应用设备开发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激光3D打印技术;食品医药机械产业重点发展功能化、模块化制药机械和罐装成套设备、充填封口设备、无菌包装设备等;电气机械产业结合智能电网、物联网、三网融合及云计算等重大技术升级以及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智能化、多功能、个性化、节能化的电器机械和电工材料;石化机械产业以石化阀门、液压设备等系统流程装备生产企业为依托,培育发展具有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配套服务等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总承包服务。此外,着眼于整合提升温州市传统机械制造产业,鼓励发展数控机床、现代仪器仪表、高性能轻工机械、机械基础件和特色产品。
发展目标。到2020年,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引进和培育2~3家集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掌握一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点产品,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发展路径。一是强化基础部件技术支撑,依托大企业集团和专业化协作,建立一批铸造、锻压、模具、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工艺先进的基础工艺行业龙头企业及区域协作中心,为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工艺支撑。二是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加强质量、标准、技术等公共平台建设。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机械装备制造业融合,支持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大力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精准生产、清洁生产、协同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
(2)高分子新材料产业
发展重点。以聚氨酯研究开发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工程塑料和特种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开发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浆料、聚氨酯纤维、聚氨酯涂料、聚氨酯胶粘剂、聚氨酯密封胶等聚氨酯材料中的新型、高端品种,鼓励研发和生产宽耐温、抗老化、高抗冲、高强度、高耐磨的高端工程塑料,鼓励研发和生产高性能防水材料、专用防腐涂料、水性环保涂料以及特种粘合剂等高端应用材料,鼓励研发和生产为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高性能专用牌号产品,鼓励研发和生产高性能纳米改性氨纶。
发展目标。到2020年,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高分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培育高分子新材料龙头企业5家,培育1家国家级新材料产业研发机构,形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高分子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以上,力争建设成为亚洲重要的聚氨酯生产基地和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氨纶生产基地。
发展路径。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以瑞安市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为主要依托,加大国内外相关知名研究机构的合作和引进力度,打造区域性高分子新材料研发平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重点研发天然和可再生高分子原料替代技术、异氰酸酯等产品生产技术、废旧产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强化可工程化成套工艺技术及专用反应器等关键配套设施开发。二是强化绿色发展,引导市域内的新材料企业向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沿海滩涂集聚,加强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环保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在全行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实现污染物的源头减量和全过程控制。
3.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1)现代商贸业
以满足大宗原材料集散和商品销售流通为目标,培育汽车零部件、特种机械装备、特种新型材料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承接瑞安、苍南、平阳等地专业市场的转移和提升发展。大力发展以对台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服务,满足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及周边区域对外贸易的需要。培育发展适度规模的购物中心、商业各色街及连锁店、专卖店等商贸设施,为区域人口集聚提供服务支撑。
(2)现代物流业
完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综合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仓储配送、商贸用品仓储配送、特种产品仓储配送等物流设施。以专业高端物流与高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全面融入长三角物流体系和环球物流供应链体系。鼓励非物流工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内部产权改造,加快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延伸,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货代、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
(3)科技服务业
抓住温州市加强与中科院、台湾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校院所合作的机遇,加快培育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园区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围绕交通运输装备制造、高分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海洋科考与勘探装备等产业领域,谋划建设中试基地、设计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加快推动技术交易、优化技术配置、提供科技服务为导向,重点建设技术转让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各行业技术顾问与咨询中心。
(4)信息服务业
加快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和对外贸易、现代综合物流、专业市场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成长性高的电子商务企业,着力发展C2C和B2G电子商务模式。以自动化型呼叫中心为基础,重点发展精致管理型呼叫中心和策略型呼叫中心,重点加快消费电子、电子商务、物流业等呼叫中心的建设。鼓励发展工业自动化、财务金融等行业、企业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软件,强化信息服务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区。融合条件。
(一)综合交通工程
对外交通网络。举全市之力建设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加快建设龙丽温高速文瑞段,构建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对外公路交通大动脉。积极开展金丽温高速东延线、南连高速(龙丽温高速与沈海高速复线联络线)、瓯玉高速、京温铁路延伸线、温衢赣铁路线的前期研究。加快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建设,争取2017年前建成通车,完善集聚区南部各片区与温州市区、市域高速路网的联系通道。积极推进快速路网建设,重点建设崇家岙港区至灵溪疏港公路(观藻炎公路)、万全至鳌江公路、孙鳌公路东延线、沈海高速温州东互通至龙湾国际机场连接线(温州大道东延线)、G228国道(滨海大道)、G330国道(洞头至鹿城公路)、平阳宋埠至瑞安马屿公路、塘梅公路东延线等一批骨干路网,加快实施大罗山隧道等重大节点工程,提升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对外交通服务能力。配合做好市域铁路S1、S2、S3线规划建设工作,切实保障轻轨线位通道预留。航空、港口运输分别以龙湾国际机场、温州港各港区为依托,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便捷换乘与多式联运,提高综合运输体系服务能力。
核心区块内部交通网络。加快实施罗东南街、建中南街(城南路—沙城中心街)、天马大街南段延伸、塘永公路永梅段改建工程等,强化核心区块西向与龙湾中心区的道路联系。完善区内各组团间联系通道建设,加快实施天柱大道、通海大道、新川大道等道路工程,形成沙城、天河与星海街道的干线联通。加快实施完成滨海纬三路、纬九路、纬十二路、纬十四路和纬十六路等主干道路建设,积极推进金海园区天成片、丁山片等新开发区块市政道路建设,尽快完善区块框架性路网。建设金海园区公交中心站、客运中心、天河客运中心等一批站场设施,推进开通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实现核心区块公交网络全覆盖。
(二)能源供应工程
加强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分开发区、瑞安、平阳三个分区予以分别保障。重点推进500Kv瑞安变及一批大容量、高参数220Kv、110Kv输变电工程前期研究与规划建设,规划形成以500Kv温东变、500Kv瑞安变、500Kv南雁变等为主供电源,以220Kv、110Kv输变电站为主配电骨架的坚强电网,完善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各重点区块能源设施网络。
推进天然气输配工程,保障能源供应。积极衔接甬台温管道燃气工程建设,实施温州市区天然气输配工程(龙湾段)、昆鳌管道燃气工程等,完善城市输配管网、门站、调压站、调度中心等配套工程建设。
(三)给排水工程
供水设施建设。供水系统按分区建设,其中开发区分区主要由新状元水厂、规划天河水厂供水,瑞安分区主要由江北水厂、江南新水厂、凤山水厂供水,平阳分区主要由北山水厂、平阳第二水厂等构成,加快完善各区块供水管网设施、海水淡化应急备灾设施建设。具体的集聚区用水现状、供水水质情况、供水能力、保障措施等在各分区专项规划的编制中予以明确。
排水设施建设。根据各分区用水需求及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新建金海园区(丁山片)污水处理厂、江南污水处理厂、东海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厂,确保新开发区块污水处理设施与企业项目同步建设。进一步完善已开发区块污水支管及截污纳管(入户)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加快市政雨水管网建设,完善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大力发展中水回用,在开发条件较为成熟的区块建设集中式中水回用设施。
(四)防灾减灾工程
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布局。适时修编水利规划,进一步明确分片防洪排涝标准、工程规模和水利工程布局等。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落实流域防洪、区域防洪和城市防洪的要求与安排。
加强沿海防护设施工程建设。持续提升台风、暴雨、海浪等沿海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加强集聚区标准海堤建设,提高防洪排涝相关设施工程标准,完善防汛抗台专用物资、储备器材、机具设备配备与维护。强化沿海防护林建设,有条件区域规划建设红树林带,有效抵御台风、控制洪涝与风暴潮。在重点海岛、重要渔港,加快建设以标准渔港为基础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季节性避风渔港或港湾维护,保障渔民作业安全。同时根据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的实际,加强滩涂围垦区防沉降、防腐蚀工程建设。
加强防御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防体系建设。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制度",设立灾害性天气,尤其是台风监测预警中心。在城镇与产业集中区等人口稠密的地区,布局建设消防、避灾中心、治安、医疗急救等应急救防设施,建设突然性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系统。
建设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特别对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五)社会性公共设施工程
网络与通信设施。加快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浙南地区第一大、浙江省第二大的云计算中心,为整个温州地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各类云服务,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同时不断完善基站、通讯与邮电网点等设施布局。积极发展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为辅的传输网,推进实现光纤到楼和无线全覆盖,建成安全可靠的公众骨干传输网。加快建设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大力发展基于IP技术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加快建设能够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接入网,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融合发展。积极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流动人口管理、智慧交通管理、应急响应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科技设施。结合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高新分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和引进行业性科技服务机构,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对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核心支撑和引领。按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要求,着力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温州海洋科技创新园为主阵地,加快高端科技和高层次人才的集中集聚,积极推进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工作。 教育设施。按照"小学就近入学、中学相对集中"原则,以新区标准设置中、小学,积极扩大初中、普高等学校资源的服务半径。面向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推进高等职教基地建设,引导和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产业人才培养要求,建设一批行业性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集聚区发展的人才与人力资源支撑。 文化设施。按照"均衡布局、突出重点"要求,推进基层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整体开发布局,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等集中式、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服务能力。
卫生设施。按照"全面覆盖、重点加强"要求,推进现有卫生基础设施存量优化和合理拓展。各分区按标准设置各等级综合医院、专业医院、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市级设施分站,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完善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中心等公共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急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融合条件。
(一)发展背景
落实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需要新支撑。温州沿海区域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推进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建设,将有效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为深入落实国家战略发挥支撑作用。
推进全省四大都市区协调发展需要新空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四大都市区中,杭州和宁波都市区的综合实力明显强于温州都市区,并且发展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规划建设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温州都市区的集聚与辐射力,对推进全省都市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打造浙南地区发展高地需要新抓手。目前,相对浙北环杭州湾地区,浙南地区的发展较为滞后,赶超发展的要求非常迫切,亟需打造一个战略高地,为浙南地区发展发挥带动作用。温州沿海区域是我省对接海西经济区和台湾地区的桥头堡,加快这一区域发展,建好浙江"南大门",对于加强对台合作、促进浙南地区崛起具有战略意义。
再创温州实体经济发展优势需要新平台。近年来,温州实体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实体经济基础,是温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第一要务。规划建设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作为实体经济投资兴业的重大平台,吸引民资、外资、国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温州,对于激发温州民营经济新活力、再创实体经济新优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优化沿海开发布局
在温州沿海重点区块基础上统筹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布局。温州沿海重点区块布局分为南北两个组团。其中北部组团包括状元岙港区、大小门岛港区、乐清湾港区等温州港三大核心港区,还有乐清经济开发区、乐清柳白新城、温州市瓯江口新区、洞头本岛、洞头大门海洋经济示范区;南部组团包括温州空港新区、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瑞安滨海新区、瑞安江南新区、平阳鳌江新区、苍南龙港新区,具备分设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的基础条件。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范围选划应结合温州沿海重点区块布局,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范围的调整优化进行统筹考虑。总体上,两个产业集聚区以瓯江南口为界,瓯江以南区块纳入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瓯江以北区块纳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
优化调整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范围。在原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调出洞头本岛、龙湾中心区、温州空港新区及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调入乐清经济开发区拓展区、乐清柳白新城。调整后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范围包括瓯江口新区和乐清市、洞头县的部分区域,总面积340平方公里。调整后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包括发展潜力大的瓯江口和综合实力强的乐清市,有利于后备资源优势和电工电气、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优势紧密结合,推进产业集聚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明确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范围。包括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龙湾区(空港新区)、瑞安市、平阳县的部分沿海区域,并加强与苍南沿海区块的联动,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将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这个市本级区块纳入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有利于提高市区竞争力和统筹力,推进温州大都市区建设;将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纳入,有利于发挥其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成为辐射带动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的核心区块;同时新纳入区块的现状开发水平总体较高,有利于依托现有发展基础,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加快建设。
(三)基础条件
发展空间十分充裕。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拥有大量可开发建设的滩涂资源,后备土地非常丰富。集聚区内及周边已规划建设丁山、宋埠—西湾、飞鳌、西湾南片和北片、江南海涂等围填海工程,围填海面积百余平方公里,适宜大规模集中连片的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内多式联运的基础设施框架已初步形成,拥有规划建设中的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新104国道、G228国道等沿海道路交通大通道,以及上望码头作业区、南岸码头作业区、鳌江作业区、巴曹作业区、西湾码头作业区等港口。电力、供气、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产业基础较为扎实。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内拥有多个产业平台,汽摩配、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13年重点规划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2.8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21.3%。同时,在温州多个省级开发区均已基本开发完毕的情况下,企业落户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的需求将更加强劲。
产城融合条件较好。一方面,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空间上紧邻现有的城市(镇)中心区,能够充分共享老城(镇)区的供电、供水、排水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浙南沿海产业集聚区本身也是按照沿海产业新城的理念在规划建设,城市用地和产业用地联动布局,具备良好的产城融合条件。